乐西公路大渡河悬索桥四川石棉县以前只在歌词里听血肉的长城,这次路过石棉县,大渡河上的乐西公路悬索桥,才知歌词的含义。乐西公路,建于1939至1942年,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交通要道,因工期急迫,条件极度艰苦,修建500公里的公路,竟然有3万多工人伤亡,对于抗战,教科书和文艺作品喜欢表现前线的战斗,大后方的付出和牺牲却少有人知。
1、子在川上曰,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,川上在句子中有什么含义?无实在意义因为这句话出自《论语》“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,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个背景,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,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,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.论语子罕篇记载:「子在川上曰,逝者如斯夫.不舍昼夜.」这里的逝字,汉儒注,以及尔雅、说文,都当往字讲,而往字依古注可作两种解释,一是既往,一是前往.依照既往解,
依照前往解,则逝字就是前进的意思.两者都有根据,究竟以何者为是,颇难推敲,这就要在字句以外寻绎了.孔子在河岸上,一定是仰观俯察,再看河川里的流水,因而兴起感叹.他所说的「逝者」,没有特定的所指,自可包罗万象.且就天地人事而言,孔子仰观天文,想到日月运行,昼夜更始,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,俯察地理,想到花开木落,四时变迁,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.天地如此,
2、子在川上曰,这句的翻译是什么?1、原文: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2、翻译:孔子说:“君子,饮食不求饱足,居住不要求舒适,对工作勤劳敏捷,说话却小心谨慎,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,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。”3、字词解释:(1)就:靠近、看齐。(2)有道:指有道德的人。(3)正:匡正、端正。4、原句的出处: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《论语?学而》。
一个有道德的人,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,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,谨慎小心,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,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。《论语》以语录体为主,叙事体为辅,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、伦理思想、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,《论语》是儒家的经典之作,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