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曾植书跋一则释文:白纸初印程本汉魏丛书十四种,皆陈石甫先生书也。予家旧贫,力不能致丛书巨帙,陆续零收,积年略备,颇费心力,阅石甫先生书亦然,晴窗披阅,听然有会,先生有灵,当为掀髯一笑。壬子七月,逊翁,说两点,一是听字的写法,又一次用实例打脸那些睁眼说简体字是建国后的,二是,对于手写,现在是集体缺失了,以至于看这种手书体越来越困难了。

文献学上有!类书是按照它的类别来编,如小学类,词曲类等从书是按照编者的意图来选编。《辞源》定义为:凡汇刻各类著作于一编,或集一人各类著作为一集的,都叫丛书,也叫汇刊、汇刻。类书的定义:“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,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,便于寻检、征引的一种工具书。类书是辑录著作原文以为条目,集条目而成书。丛书则是按丛书整体立意的要求辑原著而成书。

地方类丛书是指汇集某一地区各类著作编成的丛书。现存最早的地方类丛书是明代万历年间由樊维城编辑的《盐邑志林》六十五卷,该书辑收范围以古海盐辖境为准,将三国至明代海盐人的著述及流寓本地的外籍人著述汇成是编,“用张兹邑著记之盛”,共收经史杂说四十一种,这部丛书对于开创地方类丛书的汇刻功劳甚巨。应该说,汇编这类丛书的人,多为当地士人或官宦,因而对乡邦典籍著述了解详细,搜采无遗,许多他人不易知悉的著作往往藉此保存、流传下来。

问题一:丛书名是什么意思丛书丛书,或称丛刊、丛刻、汇刻书、套书,是把各种单独的著作汇集起来,给它冠以总名的一套书。其形式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门性的两种。中国的丛书,一般认为始于南宋,俞鼎孙、俞经的《儒学警语》可算为丛书的鼻祖,它刻于1201年,以后各代多有编纂,比较有名的丛书如《四库全书》、《四部丛刊》、《四部备要》等。其中《四库全书》的部头之大,堪称中国古代丛书之最,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,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,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。
曾分藏于清代的七大藏书阁。查找古代丛书目录及其子目,最完备的工具书是《中国丛书综录》,还有《丛书大辞典》、《丛书子目索引》、《丛书子目书名索引》等,在古代,丛书多为综合性的丛书。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,各种专门性的丛书相继出现,现在,全国各出版社都注意了出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,加强了丛书的出版。--------------【作者】郑麦在一个总书名下汇集多种单独著作为一套,并以编号或不编号方式出版的图书。